报道

返回首页

“红色脉搏”跃动神州——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能源集团运输产业发展综述

来源:新闻与传媒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6

时光之河静静流淌,无声却有痕。

1987 年 6 月 10 日,是神东人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从陕西韩城矿务局成建制调入的 72 名创业者奔赴神木。有 38 人来到乌兰木伦河东的大柳塔,成为最早的建矿人。 这一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营盘湾矿全建制移交的签字仪式举行。巴盟将士们转战东胜,开建乌兰木伦河西的上湾矿。

大风起兮沙尘扬。河东河西,陕西内蒙古,战鼓声声,旌旗飘扬,士气高涨。

要想富先修路。如果大量的煤炭不能及时外运,那么开发煤田富民强国只能是一句空谈。于是,一条保障着国家能源供给的“红色脉搏”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不断延伸。

从TIMIS到5G潮流,从“黑天鹅”到“大蓝鲸”,火车头跑进新时代,跑出了“中国速度”

1989年的10月9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披红挂彩的列车从大柳塔车站徐徐驶向包头,包神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打通北上京包线的运输通道,由此拉开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运输事业的序幕。

铁龙惊醒了沉睡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一天对于白祥林来说如同过年一样开心。他登上了如今被人们誉为“黑天鹅”的蒸汽机车,从事着司炉工的工作。

但30年后的今天,眼前的变化让现任包神铁路集团运管中心主任的他深感发展之迅速。从“黑天鹅”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大蓝鲸”神华号大功率交流机车,从单线到复线再到电气化,从TIMIS到5G新潮流。30年间,包神铁路累计完成货运量231044.6万吨。包神铁路不仅实现了“智慧”的转身,更实现了“集团”的跨越。

继包神铁路开通运营之后,1996年,神朔铁路建成通车,打通经北同蒲东入大秦线的运输通道;1998年,大准铁路随准格尔能源公司并入原神华集团;2002年,朔黄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黄骅港投入运营,包神——神朔——朔黄,成为了国家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

23年前,神朔铁路开通运营,刘凤祥应招成为了一名正式职工,神朔“神”在哪里?老刘有太多的说不完。

“神朔铁路开通运营23年,通过超常规的发展,不仅改写了 ‘投运之时就是亏损之日’的专家论断,更实现了运量翻番,同时还成为国内最繁忙,全国运量第一的企业自备的电气化重载铁路。”

“神朔铁路开创了我国交-直流机车无线同步控制组合万吨列车运用的先河,构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混编技术体系。”

……

在老刘眼里,神朔铁路不仅是国家能源运输的大通道,更是地方老百姓改变生活的幸福路。

包神——神朔——朔黄通道形成后,面对迫切的运能需求,铁路运输产业开始以“拓展主通道、完善集疏运体系”为主要思路进一步加大新线建设和扩能改造。

2006年,黄万铁路、天津煤码头建成投运,打通天津出海口;2013年甘泉铁路建成通车,铁路网络延伸至中蒙边境的甘其毛都口岸;2014年,巴准、准池、塔韩铁路相继建成通车,自此国家能源集团初步构建形成区域铁路网。

从最初的包神铁路到现在的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分公司、朔黄铁路公司、准池铁路公司、准能大准铁路公司、铁路货车公司、神维分公司7家铁路公司;从最初的192公里到如今的2155公里,这条“红色脉搏”不仅强劲的跃动,更不断延伸。

2014 年9 月29 日22 时30 分,历史在这一刻定格。世界首列搭载LTE-R无线宽带通信系统30吨轴重2.5万吨重载列车在朔黄铁路试验开行成功。

2016年3月9日,国内首列搭载TD-LTE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两万吨重载列车在朔黄线正式开行。

这些时间节点,朔黄铁路公司年轻的火车指导司机姚星记忆深刻。

轴重 30 吨重载铁路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是我国继高铁之后又一重大技术创新,标志着“中国重载铁路时代”的到来。姚星和他的同事们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

朔黄铁路线路坡度大、曲线半径小、桥隧相连,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西段,最长的长大下坡道达几十公里,最大线路坡度达到12‰,最小曲线半径仅为380米,属于典型的山区铁路。曾有同行业人士断言:“在朔黄铁路开行两万吨列车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更精准地掌握各项运行数据,姚星利用一周时间分析了3000多份文件,近150个小时,每天休息时间只有3个小时,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姚三郎”。

最终,由他们总结形成的,短短500余字的两万吨重载列车“两定一调”平稳操纵办法应运而生。对近三千米的两万吨重载列车控制可以精确到“秒”和“米”,甚至在关键地段可以实现列车制动与缓解的充排风时间零误差。

诚然如此,在实干与创新中,国家能源集团为世界重载铁路发展奉献了“中国智慧”。

火车头跑进了新时代,跑出了“中国速度”。

苦海盐边不长草,小渔村诉说着苍凉,泥沙中种下信仰,长出智慧绿色能源大港

盐碱荒地变绿洲,泥沙海域建港口。近20年时间里,黄骅港的变迁让王胜感慨颇多。“曾经港口各处都只见冰冷灰暗,一起风,煤尘漫天有如妖物,一下雨,满地黑水无处立足;港口看不到一棵树、一片草、春天到了也难见一片绿色。这是以前的黄骅港景象。”

黄骅港务公司职工王胜说:“现在每到夏天,草地一片片绿起来了,树木一株株郁郁葱葱了,各种鲜花五颜六色地摇曳在港口的春风里,一片片水面荡漾了杨柳的倩影。一片片的绿地、水面让我感到自豪,也更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发自内心愿意去爱护这片来之不易的一切,为打造绿色、高效、国际一流的能源大港而奋斗。”

变的不仅仅是外表还有内在。

目前,黄骅港已成为世界上首家实现全流程远程集控作业的煤炭港口,其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稳居国内港口第一位,比第二名高43.7%;人均利润在国内港口排名第一,是第二名的2.3倍。

其中科技的应用,让黄骅港的粉尘和含煤污水都由生态环境智能管控数据平台来处理,也实现了无人化管理,是国内煤港首创。“随着港区环境的持续改善,今年我们已被评为河北省3A级景区,煤港变景区,世界上也是独一份。”刘林表示。

同样,与黄骅港毗邻的天津煤炭码头公司,依然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蓝色的穹顶之下、美丽的渤海之滨,煤并没有因为其“黑色”而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站在煤炭堆场的最高处向下俯瞰,天津煤码头公司董事长邢承海介绍说:“你瞧,为了提升环保工作,我们建成了防风抑尘网,并且成功进行了翻车机区域环保提升、皮带机沿线区域环保提升等多方面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环保项目曾相继拿下了天津市的五个“第一”:第一个全过程采用静电除尘系统的专业化煤码头、第一个应用翻车机干雾抑尘技术的专业化煤码头、第一个应用装船机高压喷雾系统的专业化煤码头、第一个将抑尘覆盖剂应用于清洁煤炭抑尘技术的专业化煤码头、二期工程是天津市第一个全部筒仓密闭的专业化煤码头项目。

不难管窥,这一切变化书写了天津煤炭码头公司致力于绿色煤港的不懈追求。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它不仅是忠诚的见证者、更是伟大的书写者。

从黄骅港务公司到天津煤码头公司再到珠海煤码头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港口,从最初弹丸之地到如今拥有堆场共197万平米,总吞吐能力约2.69亿吨/年。

不仅如此,在黄骅港、天津煤码头、珠海煤码头以及沙市煤码头,每天有各类船舶装载着能源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其中来自神华中海航运公司、天津国电海运公司、国电航运有限公司3家航运公司的62艘自有船舶,他们让国家能源集团的这条“红色脉搏”从陆路延伸至苍茫的大海。是他们让“沉睡的乌金变成温暖人们的暖流”,为共和国的发展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能源给养。

路、港、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这条“红色脉搏”,不仅成就了国家能源集团在我国第二大铁路运营商的地位,更是有效串联起了集团煤、电、油化三大主业,使各产业有机结合,凝聚为合力。

其中,铁路深入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榆林地区,是蒙西、陕北地区煤炭下水的最短通道,较国铁通道运距缩短100至250公里不等,吨煤运费比经大秦铁路下水少50余元。

2018年,运输产业实现盈利205亿元,展现出了其稳定的营收水平和较强的获利能力,成为国家能源集团第二大利润板块,并通过开拓大物流业务,应对周期性煤炭产业调整和市场波动,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极。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8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