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走进如东环港风电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然而4个小时后,伴随着海水退潮,这里将变成一片滩涂,海上潮间带的特性显露无疑。
在潮间带建设一座海上风电场,在江苏海上龙源公司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
先小规模试验、再中等规模示范、最后大规模开发,按照“三步走”的战略,2009年6月,江苏海上龙源公司作为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建设的先行军,拉开了全球首座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的建设帷幕。
比起陆上风电,海上(潮间带)风电建设困难重重。受潮间带涨潮成洋、退潮露滩的影响,常规施工方案已完全不能适应,开发建造专门用于潮间带基础施工和风机安装的船舶设备迫在眉睫。在没有任何海上风电场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以高宏飙为带头人的一批优势技术骨干没日没夜地泡在现场,带领施工人员研制平底舶船、水陆两栖车等特种装备。有了这些硬件设备,大型钢板桩漏水,大型设备运输和移位困难等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2010年9月28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当天,龙源江苏如东30MW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包括9种机型、8家制造商生产的16台风机全部竣工投产,风机样机试验同步展开,一举实现了全球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零的突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9年间,江苏海上龙源公司一路领跑海上风电场建设。
“目前公司在如东环港潮间带海域建成投产风电项目5个,总计155台机组,容量约480MW,成为全球首个同时也是最大的近海潮间带风电场。”从江苏海上龙源公司副总经理刘岚自豪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如东环港风电场已成为江苏龙源海上公司“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
实现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建设的零突破,对于龙源电力人而言仅仅是进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的开始。有了这些成功经验,公司又把目光瞄向了远离陆地的近海风电场,向技术要求更高、建设难度更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发起进军。
与潮间带相比,龙源电力福建莆田南日400MW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之初就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台湾海峡中部,受益于台湾海峡“狭管效应”,风力资源丰富。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独占地域优势的项目却受到了海底覆盖层较薄、基岩强度大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锯齿形、起伏大的海底地形条件使得海上风电桩基础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受到严峻挑战,这让包括南日岛海上风电项目经理刘旦在内的项目施工人员一度陷入困境。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方法可鉴,南日岛海上风电一期项目全体人员又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建设历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实际地质条件,项目建设之初就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施工人员从无需嵌岩技术的Ⅰ型单桩基础入手,逐渐向嵌岩深度达到8米以上的Ⅲ型单桩基础延深,一次次试验着、摸索着,困难面前,没有什么比信心更重要。最终,技术攻关小组在岩石抗压强度高达130兆帕的海域上成功实施“大直径”嵌岩单桩基础,大大超越了欧洲海上风电所处海域60兆帕的岩石抗压强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使得海上施工效率提高了约5倍,打破国外大直径嵌岩钻机等关键装备技术垄断的同时,填补了我国海上风电在浅覆盖层岩基地质海域开发的技术空白。
“有了南日400MW海上风电项目的成功开发,我们就有了全地质海域开发的话语权。”站在交通指挥船的船头,龙源福建公司副总经理陈勇信心满满。
从黄海到东海,国家能源集团海上风电技术开发的足迹一次次见证着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巨大力量。事实也再一次证明,国家能源集团在海上风电技术领域实现的“零突破”远不止于此。
同样是海上风电发展史册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19年8月17日,全球首台单桩基础上的整体风机安装在国家能源集团东台海上风电场16号机位宣告成功。
东台海上风电场离岸距离约42公里,是目前国内在建离岸最远的风电场项目之一,这一因素决定了减少海上工序、缩短海上安装时间势必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关键所在。单桩基础上整机安装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单桩基础下部就位安装一直誉为世界性难题。东台海上风电场16号风机整机安装重量达754吨,这就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安全起重能力为980吨。面对整机安装的空前难度,国投江苏公司董事长李大钧在内的建设团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陆上基地整机拼装、海上整机运输、海上整机吊装……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相关技术的实施,一切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世界性难题、空前挑战,当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时,全球首台单桩基础上的整体风机安装的意义已从海上风电领域的全新探索,延伸到了全球海上风电建设事业的首开先河。
翻开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史册,每一次零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国家能源集团海上风电人的努力和付出。站在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潮头浪尖,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海上风电人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8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